欧洲头条丨对华“要机遇”还要“寻求合作” 德国给出明确答案

⑧钱穆:《中庸新义申释》,《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》(二)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9年,第79页。

(13) 钱穆在《中国史学发微》中曾谈及义理、考据、辞章三学之区分,谓此三学皆不能缺了情感,并明确说理学也不能脱离情感,情感上有哀有乐,一天内有哀有乐,一生中有哀有乐。所以我们只能说程朱与陆王的心学有不同,却不能说程朱不注重心。

欧洲头条丨对华“要机遇”还要“寻求合作” 德国给出明确答案

若人心无真情感,情感无真价值,则理智与意志,均将无从运使,也将不见理智所发现与意志所到达之一切真价值所在。若如此,则心也就有被经验化的危险,也即:价值是外来的,非人性中本有的。故虽桓魋、公伯寮之徒,孔子皆无毁焉。(85) 钱穆对孔子之史学维度的揭示有着重要意义,此意义可从两层来说。一以贯之,曲说成一以行之,其用意只要力避一心字。

此点在他1944年发表的《辨性》一文中阐发得很清楚,他认为《论语》少言性,却屡言心,孟子仁,人心也是对孔子之仁的千古确解。(70)故钱穆解释《八佾》子曰: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即说:孔子……于三代之礼,先后文质因革之详,必有其别择之所以然,惜今无得深求。进入专题: 《老子》 。

这些文字,其实也是在间接地论证着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。一物所得于道者以成其体者为德。后世的道家也从这个角度作过阐发,如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德者,道之功。北大汉简本《老子》作道生之、德畜之、物形之、热成之。

天地,道德之形容也,以及以道为父、以德为母的提法。例如,抄写于战国中期的上博楚简《恒先》的上半部分是一篇宇宙生成论,《恒先》一开始虽然承认恒先是类似宇宙生成起点的存在,但在具体的生成过程中,却又提出气是自生,恒莫生气,气是自生、自作。

欧洲头条丨对华“要机遇”还要“寻求合作” 德国给出明确答案

可见,此处的畜是物尚未成形之前的一个关键动作,跟物成形之后的畜养有所不同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因此,在《老子》中,更多的文字,是从本体和现象相对比的角度,论述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依据,是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,一切运动的根本动力。这种政治哲学,可以说与第五十一章所体现的生而不有的生成论完全一致。

(28)例如王弼注第五十一章时说: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万物之始。在老子的生成论中,万物来自何处固然重要,万物如何生长同样重要,生成论并不是在万物出生的那一刻就截止了,而是一直延续到万物的终结为止。(20)参见曹峰:《玄之又玄之和损之又损之北大汉简〈老子〉研究的一个问题》,《中国哲学史》2013年第3期。第七十七章: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

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关 键 词:《老子》  生成论  玄德  无为  自然  自生 在《老子》中,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、本根,这是毋庸置疑的①。

欧洲头条丨对华“要机遇”还要“寻求合作” 德国给出明确答案

这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成论,仅仅从道的角度讲老子的生成论,仅仅突出生的序列,是不完整、不合理的。道与德呈现为一与多、分与总的关系。

(16)这里除了没有提到玄德,其他文句与前述文字相似度很高。③这两句,郭店楚简作天下万物生于有、生于无。当道的作用通过德体现出来时,德本身的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。因此,我们无法不将道、德与天地、日月、阴阳、男女、父母、乾坤、刚柔对比、联系起来(28),这些对称的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应该是早于《老子》而出现的,构成了《老子》思想产生的背景。汉初贾谊《新书·道德说》可以说将上述德的两个向度都综合在内了,所以会说:道者无形,平和而神。(17)这一章虽然在语言上不似第五十一章,所表达的意思却几乎没有什么两样,都强调道虽生成万物、养育万物,却不干涉、不阻碍万物的发展,不将万物之功据为己有。

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谓之德。《老子》惜墨如金,短短五千言中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以及类似的话,却反复地出现多次,那一定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。

谓之生化、形色、智力、消息者,非也。这种道家所特有的,或者说中国哲学所特有的生成论,体现了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。

这是第一个向度,强调道是万物抽象的本原,德是个物具体的本原。如叶树勋所言,德是一个贯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概念(12)。

到了否定有生于无的郭象那里,这一倾向更为强烈。玄德深矣、远矣,与物反矣。可以为天下母(第二十五章),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(第四十章),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(第四十二章),都只能说明道是生成的最终源头,是第一因,强调的是对万物而言道具有天下母、万物母的地位,而并没有强调道具有主宰性和强制性。④《文子·道德》的物生者道也,长者德也正是道生之,德畜之的另一种叙述。

道家理论中的自生思想极为丰富,从先秦到魏晋,构成一条非常系统的思想脉络,由于篇幅的限制,我们无法充分展开(25)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,育之,亭之,毒之,养之,覆之。

②(第一章)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这种弱的、有克制的、不张扬的生成论,可以说对《老子》以及道家哲学的整体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,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,就是导出、支持了自然、自生的理论。

如前所述,第五十一章描述的是生论和成论并重、两者缺一不可的生成论,而玄德属于成论的重要内容,因此,可以说玄德是老子生成论的必然产物。与第一个向度不同,如刘笑敢所言,德有时候指的是道之功能的具体体现和保证、道本身也有德,道之德并非个体特征⑩。

《管子·正》有爱之生之,养之成之,利民不德,天下亲之,曰德。这是把玄德作了阐发式的解读,与老子玄德原本含义有较大距离,参见许抗生:《老子论圣人之玄德》,方勇主编:《诸子学刊》第五辑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年,第97-103页。曹峰:《〈老子〉的幸福观与玄德思想之间的关系》,《中原文化研究》2014年第4期。这一表述接近第十章,因为第十章前面也有爱民治国,能无知乎,明白四达,能无为乎。

如叶树勋所言,若依据王弼本《老子》理解,可能会认为这里表述了四个对象(道-德-物-势),而依据马王堆《老子》甲本,实际上老子在此只是表述了两个对象(道·德-物·器),而字更能反映出道、德是并列关系,二者同指形上本根,正如同后文中的物、器也是并称形下万物⑦。第六十五章首先提到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,然后就是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

首先,第二部分最后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,这证明了道生以后的所有行为,如畜(使万物得以繁殖)、长(使万物生长)、育(使万物发育)、亭(使万物结果)、毒(使万物成熟)、养(使万物得以爱养)、覆(使万物得以保护),都跟德相关,这个德正是玄德,即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,推动万物却不居功自傲,统领万物却不加以宰制的德,即最深远的德。道之所以被尊崇,德之所以被珍贵,是因为道和德不强迫命令万物做什么,万物能够自然而然。

文本中有如此之多的生成论描述,并不代表老子有意识地要创建一种类似《太一生水》的系统完整的宇宙生成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第五十一章这种弱的、有克制性的、不张扬的生成论,必然影响到《老子》在生成论上的整体表述,从而使得这种生成论不可能强调唯一他者的创造性活动。

相关推荐